科研与素质训练
浙江大学在大学生素质提升、科研训练、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等方面设专门项目(非必修),在校生可申请相关项目课题,开展训练,完成后可获得第二课堂学分。素质训练主要包括SQTP、NSEP,科研训练主要包括SRTP、SREP、启真问学、青青计划、星辰计划等。
SQTP:学生素质训练计划
SQTP即浙江大学学生素质训练计划(Student Quality Training Project),是关于学生成长的“梦想助推计划”,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个体或群体能力与素质提升的愿望和梦想而设计的项目。简言之,如果你有一些奇妙的想法想要实现,如果你有一些感兴趣的课题想要研究,你就可以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申请一个SQTP项目。申请成功可以获得一定经费支持,成功结题可以获得二课分 。
SQTP申请时间一般为每学年3~4月,具体参考学园、学院相关通知。申报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社会责任、自主学习。SQTP以团队形式申报,成员要求在5人及以上,包含一名立项负责人,同时需要邀请一位老师指导。每个同学限定申报一个项目,最多参与两个项目。
注意:SQTP申报需要立项答辩。立项成功的团队将有部分的经费支持,当然经费不会直接打到卡上。
NSEP:学生资助对象教育实践项目
NSEP即浙江大学学生自主对象教育实践项目(Needy Student Education Project)。其立项人必须为浙江大学认定的资助对象,资助对象在本科期间必须以立项人或项目参与人参加一次NSEP项目。重点围绕学风建设、资助育人、学生自主管理等课题开展调研研究,可获得一定经费支持。
详细内容可查阅“奖助”章节,也可以参考浙大资助的推文
SRTP: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SRTP即浙江大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ject)。简言之,即学生可以自行组建团队,寻找导师,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通过参加SRTP提前了解科研。项目申请成功可获得一定经费支持,成功结题可获得二课分。
通常而言,SRTP会在每年春学期开学初进行项目申报,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级项目,面向对象一般为大二、大三学生,一个项目通常持续约一年时间,项目成果(如论文、专利等)属于项目团队。
更多关于SRTP的内容(如是否需要参加等)可以参考老学长的帖子
SREP:学生科研创业项目
SREP即浙江大学学生科研创业项目(Student Research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学生若有较高科研含量和较大商业价值的项目,可以团队形式申报SREP项目,获得大量经费支持,每年立项数量较少,持续时间很长。
启真问学
启真问学每年11月左右由党委学生工作部会发布选拔通知。
选定后以“问学小组”为单位在本科期间开展个性化的长周期培养,学员将进入导师课题组开展学术创新能力提升学习。原则上,学生需初步参与1项国家战略需求或国际前沿创新研究课题;建议学生在结束本科学习后直攻博士。
青青计划
青青计划每年5月左右由校团委发布招生通知。
青青计划以个人自荐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符合选拔条件的学生均可自愿报名。各院级团委可择优推荐3—6名,校级学生组织(含校级学生社团)可推荐2—3名,各青科班导师可推荐2—3名。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系列竞赛、“蒲公英”创新大赛等科创育人平台赛事中获得较好成绩的本科生优先。
交流形式(25年):
-
学术交流:参与由合作高校组织的学术讲座、研讨会和课程,参观走访慕尼黑工业大学、墨尔本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
-
实地考察:通过“走进实验室”“走进产业链”,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播撒创新意识的种子,激发青年对未来的关注与思考,涵养战略眼光,拓展视野格局
星辰计划
简介
星辰计划每年3月左右由浙江大学基础交叉研究院(筹)发布选拔通知。
浙江大学“星辰计划”(ZJU Project Astra)是浙江大学基础交叉研究院(筹)协同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竺可桢学院,创新推出的基础交叉本博贯通培养项目。2025年,拟从竺可桢学院(含强基计划)、求是学院2024级理工信农医类专业选拔不超过20名学生进入“星辰计划”项目。入选学生将全部纳入竺可桢学院2024级基础交叉班,求是学院学生在第一学年结束后学籍和思政关系异动至竺可桢学院。
选拔方式: 报名申请、面试考察、深度考察
培养体系 “3+X”:
“3”阶段——大一至大三
-
大一:学好数理化生等基础课程,配备学业导师,于大一夏学期结束前在学业导师指导下制定下一学年的交叉科研轮转计划及个性化学习课程。
-
大二:通过交叉研讨课、交叉通识课、交叉科研轮转等环节探索本学科及跨学科研究兴趣,与3位不同学科的导师深入接触,进阶调整个性化培养计划。
-
大三:原则上可在“星辰计划”导师库内任选博士生导师担任科研导师,指导学生开展深度科研训练。学生根据兴趣修读交叉前沿课与跨专业课程,进一步确定本博贯通后续培养的学科方向。大三结束后实施本博转段考核,鼓励交叉转段,支持跨学科攻读博士学位。
“X”阶段——大四至博士
参照学校本博贯通培养项目实施博士弹性学制,大四可计入博士培养年限,以重大交叉科研任务引领,开展6个月以上的深度国际化培养,定期参加交叉共同组会、与跨学科课题组分享交流研究进展,参加各类交叉沙龙、学术论坛等,提升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力争产出高水平交叉科研成果。
学分要求
学生本科阶段以主修专业培养方案为基础,在确保修满主修专业核心必修课程的前提下,以学分替换形式,完成至少30个学分的交叉特色培养模块,包含跨专业课程、交叉特色课程、交叉科研训练、交叉学术活动、深度国际化培养等,可替换原培养方案中性修读学分、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等学分,支持本博学分互认。
考核评估
项目实施年度评估与转段考核。 大三结束前,交叉院组织转段考核,“强基计划”学生按原要求进行转段,其他学生经考核通过后可获得推免资格。推免成功的学生原则上可在交叉院内任选专业及博士生导师。
项目实施动态进出机制,由交叉院组织项目考核,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和考核结果进行分流,博士阶段原则按照各专业院系要求执行。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将退出本项目:
- 尊重学生意愿,自愿放弃本项目的学生;
- 未达到交叉培养学分要求的学生;
- 年度评估不通过的学生;
- 转段考核不通过的学生。
退出的学生不再享受个性化培养及相关培养资源支持,应按主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完成后续培养,已修读的交叉特色学分计入毕业要求学分。